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标准和易燃气体浓度极限解释
2020-07-30 10:06:27
湖南赛西
28
气体的火焰和爆炸极限-丙烷,甲烷,丁烷,乙炔等
可燃范围(也称为爆炸范围)是一种气体或蒸气,将燃烧(或爆炸),如果被引入的点火源的浓度范围。
爆炸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:
易燃物质-燃料
氧化剂-氧气或空气
点火源-火花或高温
低于爆炸或易燃范围,混合物太稀而不能燃烧,而高于爆炸或易燃上限,混合物太浓而不能燃烧。这些限制通常称为“爆炸或燃烧下限”(LEL / LFL)和“爆炸或燃烧上限”(UEL / UFL)。
下表列出了一些常用气体的爆炸上限和下限。一些气体通常在燃烧过程中用作燃料。
注意!所示极限值适用于20 o C和大气压下的气体和空气。
燃气 | “爆炸或燃烧下限” (LEL / LFL) (以空气体积%计) | “爆炸或燃烧上限” (UEL / UFL) (以空气体积%计) |
---|---|---|
乙醛 | 4 | 60 |
醋酸 | 4 | 19.9 |
丙酮 | 2.6 | 12.8 |
乙腈 | 3 | 16 |
乙酰氯 | 7.3 | 19 |
乙炔 | 2.5 | 100 |
丙烯醛 | 2.8 | 31 |
丙烯酸 | 2.4 | 8 |
丙烯腈 | 3.0 | 17 |
烯丙基氯 | 2.9 | 11.1 |
烯丙醇 | 2.5 | 18 |
丙胺 | 2.2 | 22 |
氨 | 15 | 28 |
苯胺 | 1.3 | 11 |
s | 5.1 | 78 |
苯 | 1.2 | 7.8 |
联苯 | 0.6 | 5.8 |
溴丁烷(1-溴丁烷) | 2.6 | 6.6 |
溴乙烷 | 6.8 | 8 |
溴乙烯 | 9 | 15 |
丁二烯(1,3-丁二烯) | 2.0 | 12 |
丁醛 | 1.9 | 12.5 |
丁烷(正丁烷) | 1.86 | 8.41 |
丁酸 | 2 | 10 |
乙酸丁酯 | 1.7 | 7.6 |
丁醇,丁醇 | 1个 | 11 |
甲酸丁酯 | 1.7 | 8.2 |
丁基甲基酮 | 1个 | 8 |
丁胺 | 1.7 | 9.8 |
丁基苯 | 0.5 | 5.8 |
丁烯 | 1.98 | 9.65 |
丙烯酸丁酯 | 1.9 | 9.9 |
二硫化碳 | 1.3 | 50 |
一氧化碳 | 12 | 75 |
氧硫化碳 | 12 | 29 |
氯苯 | 1.3 | 9.6 |
氯乙烷 | 3.8 | 15.4 |
氰原 | 6.0 | 42.6 |
环丁烷 | 1.8 | 11.1 |
环庚烷 | 1.1 | 6.7 |
环己烷 | 1.3 | 8 |
环己醇 | 1个 | 9 |
环己酮 | 1个 | 9 |
环丙烷 | 2.4 | 10.4 |
癸烷 | 0.8 | 5.4 |
双丙酮醇 | 1.8 | 6.9 |
乙硼烷 | 0.8 | 88 |
二丁胺 | 1.1 | 6 |
二氯乙烷(1,1-二氯乙烷) | 6 | 11 |
柴油染料 | 0.6 | 7.5 |
二乙醇胺 | 2 | 13 |
乙醚 | 1.9 | 36 |
二乙胺 | 2 | 13 |
乙醚 | 1.9 | 48 |
二异丁基酮 | 1个 | 6 |
二异丙醚 | 1个 | 21 |
二甲基亚砜 | 3 | 42 |
表氯醇 | 4 | 21 |
乙烷 | 3 | 12.4 |
乙酸乙酯 | 2 | 12 |
丙烯酸乙酯 | 1.4 | 14 |
乙醇,乙醇 | 3.3 | 19 |
氯乙烷 | 3.8 | 15.4 |
亚硝酸乙酯 | 4 | 50 |
乙基丙基醚 | 1.7 | 9 |
乙基乙烯基醚 | 1.7 | 28 |
乙胺 | 3.5 | 14 |
乙苯 | 1.0 | 7.1 |
乙基环丁烷 | 1.2 | 7.7 |
乙烯 | 2.75 | 28.6 |
环氧乙烷 | 3 | 100 |
乙二醇 | 3 | 22 |
氟乙烯 | 2.6 | 21.7 |
甲醛 | 7 | 73 |
甲酸 | 18 | 57 |
燃油-1号 | 0.7 | 5 |
呋喃 | 2 | 14 |
糠醛 | 2 | 19 |
汽油 | 1.4 | 7.6 |
甘油 | 3 | 19 |
庚烷 | 1.0 | 6.7 |
庚烷(正庚烷) | 1.0 | 6.0 |
正己烷 | 1.1 | 7.5 |
正己烷(正己烷) | 1.25 | 7.0 |
肼 | 5 | 100 |
氢 | 4 | 75 |
氢 | 6 | 40 |
硫化氢 | 4.3 | 46 |
等异 | 1.6 | 10.6 |
异丁烷 | 1.80 | 8.44 |
异丁烯 | 1.8 | 9.0 |
异丁醇 | 2 | 11 |
异辛烷 | 0.79 | 5.94 |
异戊烷 | 1.32 | 9.16 |
异佛尔酮 | 1个 | 4 |
异丙醇,异丙醇 | 2 | 12 |
异丙苯 | 0.9 | 6.5 |
煤油射流A-1 | 0.7 | 5 |
异亚丙基丙酮 | 1.4 | 7.2 |
甲基丙烯酸 | 1.6 | 8.8 |
甲烷 | 4.4 | 16.4 |
甲胺 | 4.9 | 20.7 |
醋酸甲酯 | 3 | 16 |
甲醇,甲醇 | 6.7 | 36 |
丙烯酸甲酯 | 2.8 | 25 |
氯甲烷 | 10.7 | 17.4 |
甲乙酮 | 1.8 | 10 |
甲酸甲酯 | 4.5 | 23 |
甲基肼 | 2.5 | 92 |
异氰酸甲酯 | 5.3 | 26 |
矿油精 | 0.7 | 6.5 |
萘 | 0.9 | 5.9 |
萘 | 0.9 | 5.9 |
新己烷 | 1.19 | 7.58 |
新戊烷 | 1.38 | 7.22 |
硝基苯 | 2 | 9 |
硝基乙烷 | 3.4 | 17 |
硝基甲烷 | 7.3 | 22.2 |
壬烷 | 0.8 | 2.9 |
辛烷(正辛烷) | 1.0 | 7 |
环氧乙烷 | 3 | 100 |
多聚甲醛 | 7 | 73 |
戊烷(n-戊烷) | 1.4 | 7.8 |
戊烯(n-Pentene) | 1.65 | 7.7 |
醋酸戊酯 | 1.1 | 7.5 |
戊胺 | 2.2 | 22 |
苯酚 | 1.8 | 8.6 |
哌啶 | 1个 | 10 |
丙烷 | 2.1 | 10.1 |
丙酸 | 2.9 | 12.1 |
丙烯 | 2 | 11.1 |
乙酸丙酯 | 2 | 8 |
丙胺 | 2 | 10.4 |
丙苯 | 0.8 | 6 |
硝酸丙酯 | 2 | 100 |
丙烯 | 2.0 | 11.1 |
环氧丙烷 | 2.3 | 36 |
丙炔 | 2.1 | 12.5 |
吡啶 | 2 | 12 |
硅烷 | 1.5 | 98 |
苯乙烯 | 1.1 | 6.1 |
四氟乙烯 | 10 | 50 |
四氢呋喃 | 2 | 12 |
甲苯 | 1.1 | 7.1 |
三氯乙烯 | 13 | 90 |
三甘醇 | 0.9 | 9.2 |
雷公藤 | 1.08 | 6.69 |
三甲胺 | 2 | 11.6 |
松节油 | 0.8 | |
醋酸乙烯酯 | 2.6 | 13.4 |
丁酸乙烯酯 | 1.4 | 8.8 |
氯乙烯 | 3.6 | 33 |
邻二甲苯 | 0.9 | 6.7 |
间二甲苯 | 1.1 | 7 |
对二甲苯 | 1.1 | 7 |
储存易燃气体的区域必须通风良好,这一点很重要。设计通风系统时,请注意实际气体的比重。泄漏产生的气体混合物将是不均匀的,并且较轻的气体会沿着天花板聚集。重气体沿地板集中。
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必须足以将可燃气体或蒸气的浓度限制在其“爆炸性或可燃性下限”(LEL / LFL)的最大25%的水平。
所需最小通风量:1 cfm / ft 2(20 m 3 / hm 2)
建议通风:每小时2 cfm / ft 2 (40 m 3 / hm 2)或12换气 -一半在天花板附近供气和排出的空气,一半在地板附近供气的排出的空气